Wednesday, May 28, 2008

Go North!

上週末去參加了WOCMAT,雖然我想在這裡說應該不會有甚麼後遺症,但是我的感想還是不要講太白比較保險。

這個研討會目前是第四屆,但我是第一次參加,不知道是不是原先期望太大,以致於連著兩天下來,我的感想只能說是....悶啊。

對於幾個keynote speech的題目和內容,我覺得跟研討會的主題不合,而且內容都不深入,淪落成單純的show and tell,似乎是當成大學通識講堂,甚至是對一般大眾演講,實在不是專業研討會的程度。我想這方面主辦單位要負很大的責任,在邀請演講者時沒有溝通清楚,雖然說主辦單位一直強調自己是很新的系所,但是這樣不是應該沒有包袱,能更有創意的做事情嗎?而不應該當成是辦不好的藉口吧。其中只有CW我覺得不錯的,不過這是本來就認識,而且是硬底子的學者,所以就沒有太大的驚喜了。

至於論文發表部份,就更令人無言了。很多論文不管條件設定或者證明方法都有很大的漏洞,更不要說實際只能應用在極少數最單純也最標準的實驗對象上,只要稍有一點deviation就無法處理,實在令人懷疑其practicality。第一天我還認真的提問,提建議,第二天我就意識到這樣做基本是徒勞無功的,於是就懶得再問了。另外針對題目,我要說,台灣的學生實在是缺乏想像力,很多題目都是從一般網路上可以看到的求救問題衍生出來的而已,看不出來發表者對這個題目的發展性到底作了甚麼樣的考慮。(為了平衡,要特別提出來,大概有兩篇論文是概念比較有趣的,雖然完成度還不是太理想,但如果能夠繼續,成果應該會挺有趣。) 還有,音訊不是只有MIDI,這樣的概念不知道要怎麼樣用槌子敲,才能敲進這些工程師的腦筋裡?「質感」這個詞,是不是不存在於工程師的字彙資料庫當中?

晚餐時跟CW討論,覺得工程師跟音樂人之間的觀念實在是有巨大的差異,工程師都有overgeneralize, oversimplify的傾向,到了一種令人沮喪的程度。不過話說回來,學工程的大概也以為我們都是毫無章法,虛無飄渺,不可與之言的人吧。

回想起來,去年夏天去找D時,在他的車上放了一張又一張的cd,他的結論就是「聽不出來有甚麼不一樣」,真是把我的滿腔熱情都澆熄了。不過我還是認為,人的美感是可以,也需要經過培養的,端看個人是不是有心,是不是有抓住機會。

本來想不要說太白的,結果一發不可收拾。我也不是要把工程師當成敵人,我只是覺得無奈而已。我還沒有笨到把單一研討會上遇到的人就當成所有工程師的代表,我也知道在這裡講engineer stereotype,對照我上面對工程師overgeneralize everything的批評,根本就是自己打自己嘴巴。於是讓我來為學工程的人辯護一下吧,我一些學工程的朋友其實是很有想法的,他們在藝術方面的造詣其實比大部分職業的音樂人更深更廣,也更沒有包袱。大家鼓掌。

Monday, May 05, 2008

2008.05.06 對於工作的厭倦

對於工作的厭倦=對於生活的厭倦

我不是很確定上面的等號到底對不對,因為我不想承認生活等於工作。而且坦白說,對於工作以外的生活部分,我沒有什麼特別感到不滿的。

前陣子突然閒了起來,於是想到打電話找高中同學喝咖啡,席間談到最近很閒,閒到開始想做副業,不曉得有什麼時間彈性的case可以接,說不定想辦法找翻譯的工作來打發時間云云。同學說我腦子壞了,大概是平常太忙一下調適不佳之類,聽了我傻笑一番。

然後,就遭到報應了,除了例行性工作之外,因為進入考試旺季,研究所入學考試、術科聯招、檢定考、期中考接二連三。工作接下來之前沒有想清楚,所以各式各樣出題、閱卷、評審,連監考我都答應下來,於是連著幾週完全沒有休假。

此外最近因為採購的事情搞的烏煙瘴氣,交代我去找商家,在我選好貨,搬運、售後服務、價錢等等都交涉完畢,回去跟對口單位的負責人報告,第一次竟然告訴我「經費不見了」,第二次直接找不到人,留言也不回,經費不見了的事情還是其他來源告訴我的。說到底我又不是總務,當初是因為那負責人知道我跟商家是舊識,才央我去挑東西的,竟然弄得我兩次得打電話回去跟商家道歉,反正也不能說原因,只好說是我的溝通出了問題,實在是很無言。

如果要說開心的事情,上上週研習時晚上有個附加活動,看到了好多螢火蟲,真不錯。然後拜podcast之賜,已經很久不聽本地廣播了,又回復到聽NPR的日子,固定聽的除了Diane Rehm跟Kojo Nnamdi之外,最近連marketplace都開始聽,想說畢竟到了應該關心一下經濟的年紀了。

最近買的CD是Kim Kashkashian拉的Berio.